情感和另一半谈天
近期,我在学习《傅雷家书》时,对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印象深刻。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,提及了如何与妻子交流的重要性,并以自身为例,强调了自己无论多忙,每天都要与妻子交谈一刻钟至十分钟。傅雷言:“无论多忙,若一天不与你妈谈上十分钟,便觉遗漏了什么。”能与爱人畅谈古今,相互扶持,共同进步,这样的夫妻感情,实乃前世修得。原以为,除了是终身伴侣,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深沉的爱,方能维系。
我结识了一对异国夫妇,丈夫是高校教师,妻子则全职主理家务。平日里各自忙碌,然而每逢周末,总有一段专属时光,让他们畅谈心事。每次见到他们,总能感受到那份默契与心灵相通,尤为难得的是,他们各自保留着独特的个性,即便沟通无间,也不轻易改变对世界的看法。这便是所谓的闲聊,给予彼此话语权,君子和而不同,夫妻间更应如此。
我对那种“高级”的日常生活充满向往,然而深知,与伴侣闲聊家常,外国人或许更为得心应手。她们的家庭结构相对简单,婆媳、翁婿关系不易复杂化,更遑论姑嫂之间的纠葛。相较之下,中国式家庭若涉及琐事,往往容易牵扯出诸多枝节,最终可能导致不欢而散。为了息事宁人,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沉默是金。
除却这些,与伴侣闲聊琐事,恋爱中的情感维系往往轻松自如。恋爱时,两人无话不谈,言者畅所欲言,听者亦耐心倾听,无论话题如何,总觉意犹未尽,不愿分离。然而,步入婚姻殿堂后,家务琐事与育儿重任接踵而至,常使日常生活变得紧张,闲聊有时竟演变为争执的导火索。若一方提议坐下来沟通,往往火气上升,非得痛斥一番方解心头之恨;或是遭遇重大难题,不得不咬牙寻求解决。多数时候,双方疲惫不堪,默默相对无言。对当代夫妻感情的精准描绘,莫过于“同居室友”:同住一屋,共餐一桌,共享一室。沟通之道愈发艰难,闲聊亦成了一种奢侈。
我与老先生情同此心。育有两子后,交流愈发简短,要么沉默不语,要么激烈争吵,常言辞锋利,常失礼节。幸而,新单位与老先生近在咫尺,每日午后共进午餐。散步往返需时,岂能全程无言。始觉,得以畅谈,纵有争执亦不失风度,多数时光仍温馨宁静。
起初,话题围绕午餐展开;继而,转向公司琐事与孩子的学业;不久,又转向了时事新闻。言辞间并无虚饰,亦无承诺,只是随性而谈。在闲聊之际,对方宛如一面映照心绪的镜子,因熟悉而无法掩饰,最终映照出你内心的真实。
傅雷深信,日常闲聊不仅是陶冶性情之道,亦是夫妻情谊的滋养之途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步入中年,身边能和另一半畅谈的知己日渐增多。一位朋友分享,她与先生谈论周边的人和事,从历史到地理,两人的观念早已同步。然而,近期在政见上出现分歧。事实上,不必强求一致,否则谈话可能就此终结。
情感专家曾言,“高级”的日常生活并无特别高级的方法,实则不过是有人愿倾诉,有人愿聆听;有人愿宽容,有人愿宽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