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感文章,无人拣拾的柴禾
秋季来临,情感文章触及枯叶,心中便浮现柴禾的影子。话题如柴禾点燃,火苗悄然升起,温暖中洋溢着无尽的喜悦。火苗之上,一锅小米汤沸腾,冬瓜、地瓜、长豆角、鲜面条依次入锅,咸盐调味,葱姜蒜点缀,出锅前香气四溢。
一锅热腾腾的和子饭,在寒冷的冬夜中散发着温馨的气息。
吱呀作响,将严寒与黑暗拒之门外。三代同堂,围坐在燃烧着柴火的灶台旁,火光闪烁,共享晚餐,闲聊家常,偶尔孩子们缠着大人讲述着一个个温馨的小故事。
柴禾堆叠如小山,整齐排列于无人问津的土窑洞中,部分则倚靠在院落墙角。眼前这小山般的柴禾,为整个冬季带来了安宁与温暖。
秋叶纷飞,秋假将至。放学归家,孩童们纷纷抛下书包,三两成群,手持箩筐,奔向密林深处。一时间,沟壑山岭间,满是欢快的身影。她们不再顽皮,专注地剥开枯枝,筛选出干枯的枝条。秋日暑假,孩子们肩负重任,既要助家收秋,还需完成学校任务——拾柴。学校按班分配,公平秤量,各自承担。冬季教室煤炭稀缺,保暖御寒,全靠一捆捆柴禾度过漫长的寒冬。
面对挑柴的挑战,孩子们从不懈怠。在目标达成前,连梦乡都变得小心翼翼。一旦大家掀开被褥,便忍不住打哈欠,乖乖起身。箩筐早已候在门外。匆匆扒几口饭,拿起箩筐,边走边呼唤着心爱的小伙伴。被召唤的伙伴也慌忙做好出门的准备。情感的风波过后,两只箩筐,两个或并肩或手拉手的伙伴,便兴高采烈地奔向村中的山林。
满园的花草树木,早已洋溢着希望。自萌芽至三天,枝枝叶叶难免染病,岁月无情,终将凋零。终至跃然柴火,以静好之姿,安然落地。那些尚在成长中的幼芽、青年,以及强健的枝桠,高枝之上,凝视着飘落的老人。他们虔诚祈福,愿逝去的亲人被一双双洁净利落的手捡拾,妥善安置,静待燃起的那一刻。因此,总觉拾柴之童,是对树木生命价值的崇高践行。
数日来不懈努力,院校的柴禾小山坡般坚守在课室之外,各司其职,井然有序。
寒冬时节,家家户户皆需储备柴火。于是,提及校园内空荡的箩筐,它再次穿越广袤的原野,奔向密林深处。
无每日任务束缚,孩童们渐生惰性。疲惫至极,她们蜷缩于枯叶间,仰望傲然挺立的树枝。忽有枝头急速坠落,孩子们敏捷翻滚,惊险躲避。那些放弃嬉戏的孩童,渴望众多枝条陨落。情急之下,他们攀上树梢,折断即将坠落枝干,悄然藏于箩筐底部。每根枝干,各自被不同的箩筐装载,送往不同的庭院,迎接冬季的到来,静待燃烧的时刻。
岁月流转,都市间偶见落地的枯枝,心弦被触动,却未察觉彼时已无需绚烂的火焰。无人问津的枯枝,宛如遗弃的金黄小米手机,演绎着一场奢华的消逝。未踏入庭院,未经历点燃,枯枝便丧失了生命的意义。
去年金秋,我重返故里,踏入那每逢秋来便遍寻干枝的村落,途径校门前那排酸枣树,枝叶横斜,落红满地。村民们言,昔日漫山遍野拾柴的日子已渐行渐远,国家供应的煤炭充足。更为显著的是,人烟稀少。
村子,早已非昔日模样。昔日,每扇门内都挤满了人,每张土炕上坐满了大人小孩,每座庭院里鸡鸣狗吠,人声鼎沸。全村上下,家家户户,需用餐食,需供暖,需度过漫长的冬季。每家厨房的灶台上,都需热情地点燃跳跃的火焰。火焰驱散寒冷,让彼此间情感交融。有了火焰的冬季,不再寒冷,不再漫长,火焰让人从头暖到脚,心窝暖到脊背。因此,冬季的柴火总是不够用,孩子们会在漫长的秋日里,踏遍每个有树的角落,捡拾每一根掉落的枝条。当第一场雪降临时,孩子们会跪在阳台边,脸紧贴着玻璃,看着雪花一片片落在堆积的柴火上。有时,他们的妈妈会急忙跑进雪中,抱回一捆柴火。带着雪的柴火,在火中燃烧得更加欢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