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感爱上合并同类项
与女友共赴情感婚姻的购物之旅。在这折扣纷繁的时节,除了享受淘货的乐趣,更添一份闲情逸致——关注所购之物,回顾那些曾触动心弦的物品,如今境遇如何。
专卖店前,偶遇潮女提着皮夹克,言辞激烈。初以为衣裤不合身,细察方知夹克打折,她曾是高价购者。爱情,我已不再相信!
我与女友相视而笑,众人皆沉浸于同一乐事——欢愉地探寻衣橱中新添的那件佳品。
男子轻描淡写地评价道:“这些全然是女性细腻的思绪,实在微不足道。”
讲一个男人的电影。
男生驾驶车辆,我则作为乘客同行。在高速公路上,他驾驶风格独特,前方车辆加速,他便加大油门;若前方车辆减速,他便轻点刹车。跟随了近一个小时,前方车辆消失无踪。不久,又换了一辆,继续尾随。
继第三辆之后,我察觉到了情感婚姻的奥秘,而他执掌方向盘的那辆车,除去色调差异,车系竟毫无二致。
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,实则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——那就是对现有物品近乎执着的关注。这正是社会心理学中常提及的“视网膜效应”。当我们拥有一件物品或某种特质时,往往会更加留心他人是否也具备这样的特点。
在网上偶遇女友,她抱怨道:“自从买了这套皮具,发现满街都是相似的款式!”
与一位准爸爸共进晚餐,他不禁感叹:“自从媳妇怀上宝宝,小区里孕妈妈随处可见!”
友人购置了一辆宝石蓝的座驾,当时心中颇感特别,未曾想,上班途中竟偶遇七八辆同色系车辆!
亦有,你换上长直发,却发现街头巷尾尽是长直发身影;你转而尝试卷发,又惊觉从少女至妇人,头顶皆是卷曲秀发!
人们的眼镜宛如一枚玻璃磁铁,自然而然地将与己相符的信息内容吸附回眸,选择性关注多元视角,直至内化为自觉的探寻与验证,循环往复,永无止境。
譬如,初为人父人母,你便会惊奇地发现,电梯里每日都上演着不同的宝宝故事;新购衣物,你便会心生疑窦,为何街头巷尾的女孩儿们品味竟如此雷同;一旦你对股市倾注了特别的关注,电视节目里播出的,无疑全是理财之道;若你近期频繁观看婚恋节目,换台时或许会抱怨,为何如今各大电视台都偏爱这一题材……
你愈是关注自然环境中某个特定行为或恶劣事件,便越能发现与之相吻合的众多信息。这就像对合并同类项乐此不疲,一旦遇到相似因素,便急切地想要将其筛选并融入其中。
迥异之处在于,有人在这道日常生活的算术题中乐在其中,而有人则步履维艰。前者仿佛置身于魔术师的奇幻世界,谜题层出不穷;后者则总觉得自己不是第一个,也不是最聪明的。比如,同样是寻找衣物的“伴侣”,我和女友只是顺路一瞥,轻松一笑,而那骂脏话的女孩却怒火中烧,举止失措;同样是撞脸,有人觉得只是品味相投,有人却恨不得将衣物深藏不露;同样是同事买了同一款车,有人感到亲近无比,有人却恨不得将车停得远远的……
情感个性签名实属多余。生活中每个重要瞬间,皆有其相似之处。人们注意力易变,置身事外时反应迟钝,即便自身问题初现,亦视若无睹;而一旦卷入其中,则变得异常敏锐,哪怕只是微小的迹象也能洞察。